亲历大量中产小孩被养废,这些学霸为什么突然躺平?
时间:2024-09-13 10:25:37 出处:热门资讯阅读(143)
来源:谷雨星球
本文共3900字,亲历阅读约需8分钟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永不失联系
大家好,大量我是中产河北某某金属制品教育中心尹凡,一位十年如一日奋斗在一线的小孩老师。
我曾在上海公立学校国际部任教,被养霸现在在一所民办国际高中工作。废学 我自己好歹算是什突个学霸,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然躺也读到了博士,亲历但是大量转行做老师后,我发现对教育的中产理解,每天都在长长的小孩咨询记录里刷新着。
尤其是被养霸这几年来,我见过大量中产小孩,废学不仅是什突养残了,更是养废了。
我记录下我遇到的咨询案例,或许能代表无数个同类家庭,让大家从中得以启发。
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可能像极了无数男孩的初二学生的故事。
一个父母眼里不努力的孩子
第一个出场的孩子是一名初二的男娃娃, 从小就聪明过人,多才多艺,爱好阅读、体育、音乐、数学,曾经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
出乎父母意料之外的河北某某金属制品教育中心,上了初中后,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下均来自爸妈的描述:
体育:
初中前:四岁开始学习高尔夫,每周日都要和爸爸一起去练习高尔夫,此外也经常与父母练打一小时羽毛球,乐在其中。
初中后:除了偶尔和同学出去打打篮球,逐渐不再参加其他体育活动。
初中前:在闲暇之余读了很多超越年龄段的书籍,比如5年级就读过四遍《平凡的世界》,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初中后:喜爱读网络小说,甚至每天阅读超过2小时,还花钱购买章节,比如《在精神病医院里玩原神》等。(后经我查证书名是《我在精神病院里学斩神》)。
音乐:
初中前:喜欢架子鼓,在家里经常练习,虽然邻居们略有怨言,但孩子的技术一度略有小成。
初中后:已不再摸了。
社交:
初中前:有很多和同学一起玩的机会,会兴奋,会提前一天开始准备。
初中后:随着作业的变忙,之前同学很难约,而当家长准备带他出去玩的时候,他均以读书忙、没时间为理由拒绝参加。
学习:
初中前:认真完成父母的安排,做作业学习,成绩很不错。
初中后:目前在对口公办初中读书,成绩中游偏上一些,就名次来看能到市重点边缘,而且每天放学课后服务期间将在校学习任务全部完成,回家不再做其他作业。
父母最大的苦恼就是孩子成绩与期望相差甚远,但孩子回家完全不做作业,每天玩半小时手机,花约两小时看网络小说。
但当尝试与孩子沟通,孩子会说:「我在学校完成所有作业不就是为了能回家做点自己的事情吗?你们不要管。」
在种种情况下,家长非常无奈,家庭教育环境是非常民主的,并未对孩子的意愿施加压力,就更难办了。
孩子常说的三句话
在家长无比烦恼之时,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说,他说我没有任何问题啊。而父母无奈孩子无语的隔阂就在于双方的视角不同。
以下是这个孩子经常会说的三句话,估计也是无数孩子的心声:
第一句话:我就要当下……
跟父母辈小时候「如果不好好读书,就没有了未来」比起来, 现在孩子认知里是没有饥饿的概念,甚至没有「缺乏」的概念——
父母提供了一切生活必须的条件,所以恐惧或恐吓对孩子们来说,没有意义。而进入了青春期的孩子,威逼也不见得有效,家长也不愿意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孩子口中的我只要当下,实际是对于为了改变命运的学习意义感提出的质疑,他不明白为什么要读书?
对于他来说,读书的意义更多是来源于个人梦想的实现,但实际情况是,在同质化的教育下,很多孩子是没有梦想的,自然就躺平了。
第二句话:你什么都不懂……
我们常说要进行亲子沟通,但沟通是一门艺术,它基于双方沟通的意愿以及双方都认可的相对地位关系。
要想与孩子在一个频道上对话,父母得有基于其认知逻辑、在其原有认知之上的更上位的认知概念,才能构建起沟通桥梁。
家长也曾试图问问孩子看的是什么书,孩子也有一定的反馈,但两句以后,孩子就已经不耐烦了,一句你什么都不懂,就结束了这次沟通的尝试。
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平等的交流意味着双方都要倾听,并有一定的自己的输出;而家长一味安静的倾听或者输出,并不是一个平等交流的行为。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其实并不是表面上的那么自信,特别需要尊重,需要肯定,需要一个酷酷的爸爸妈妈,从他们身上获取新的知识。 比如上面提到父母不喜欢的那本书,我用GPT搜索了一下,这是一个融合了现代和各种神话元素的网络小说。换句话说,就是把各种神话体系柔和在一个时代背景中的小说。
无论是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还是明清时的《封神演义》、《西游记》,广义上来说都是这类作品。
当然,家长不可能精通孩子关注的东西,但我们可以听听他聊一聊故事中的有趣片段,分享自己曾经读过的类似的好玩作品,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我没空……
家长希望能让孩子出门走走,跟家人一起出来玩玩。但孩子总是说「我没空」。
这当然只是一个托词,并不一定是他有什么非做不可的事情。而在家长看来, 你以读书忙为由,却又见不好好读书,实在让人着急上火。
这时,家长再说一句「你看你就是不努力才逃避」或者「你看看谁谁如何如何」,自然亲子问题就进一步恶化了。
父母的三大认知升级
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尊重和理解,而尊重是理解的基础。
什么是尊重呢?哲学家韩炳哲在《爱的艺术》里这样写道:尊重(respekt)的字面意思的回头看,也就是一种顾及,前提是有距离的目光,以及保持距离的激情。
而理解(Verstand)也是以有距离的目光为前提的。
这对于父母来说,非常关键。以下是基于此给父母的三点小建议。
第一,平等给予孩子「破圈」的看法。
到了青少年阶段,家长简单的表扬可能不再具有激励效果,要想建立自信,往往来源于优势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得到权威的尊重。
所以,家长首先一定要先打破「娃还是一个孩子」的想法,把其当作一个平等的交流对象,进行讨论,甚至可以提出一些「破圈」的建议。
以这个孩子为例,他阅读量大,具备一定的文字能力,又对金钱观念形成较早,那么 既然如此热爱网络小说,家长可以鼓励他自己尝试写网文,去获得他人的认可。
当孩子开始着手构建一个独立于父母之外、自己的世界时,他就有了一个编织梦想的舞台。
这并不是真的要他去当网络作家,或者是碰壁感受世界的残酷,而是积极地让孩子感受到他与世界的关系并不简单的是一味的输入,而是可以参与创造的。
这种意义感才是驱动青年人敢想敢拼的原动力。
第二,让孩子知道玩与学并不对立。
当这个孩子说「我努力在学校完成所有作业,就是为了能回家做点自己的事情。」父母也无法反驳之时,就是双方都认可一个二元论逻辑:
读书和玩是对立的,读书是没有乐趣的,而玩是学不到知识的。
在这样的观点下,家长和孩子都会觉得读书越发枯燥,或者课外活动失去了学术价值。
但就以孩子喜欢的小说为例,就有很多可以讨论的: 几个主要神话体系中的不同神祇原本的形象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些形象?
我记得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晓莉教授的一个学生,在玩游戏之余比对吉尔伽美什这个形象在游戏中与史诗中的形象区别,写成了一篇学术论文。
除了可以学术研究,分析一下小说中作者如何隐身,如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白介绍背景,如何铺设伏笔,如何选取角色的象征意义等。不管是体制内的高考语文还是体制外SAT小说篇目中,都是常见的考点。
家长也不用做到这么专业,但是只要能告诉孩子玩和学是可以打通的,相信新生代的他们自然就能找到连接点。
第三,社交是青春期孩子最重要的伙伴。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自我优越」的需要,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既希望被关注,又很敏感,怕表现之后被人拿来比较。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任务就是找到同伴,寻求独立,同伴的影响力比父母还要大。
所以,家长可以主动出击,帮助孩子组织一些一起学习的伙伴,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试图找学霸来耳濡目染,就我的观察大概率会适得其反,要找到 能力、水平相似的学生一起组成学习小组是效果最好的。
这里说的能力、水平相似,是学生自己的感受;而现实中,由于每个人各有特色,各具优点。
这正是促进学习共同体中各学生互相学习、成长的重要动力。
像文章开头的男孩,这个暑假父母帮他找了同龄孩子一起玩,但或许亲子关系问题存在比较久了,变化比较有限。
■一部关于孩子大脑 变化的动画片头脑特工队。
说实话,作为一名爸爸,我非常理解家长的焦虑。但作为一名老师,十几年的光阴中我发现,人的一生很长,急功近利往往适得其反。
就好比一位运动员不慎扭伤了脚,只能先休息、安排恢复训练、再一步步找回竞技状态。不然往往会让孩子的状况反反复复,甚至未除旧疾又添新伤。
正如文章开头的男孩,这个暑假父母帮他找了同龄孩子一起玩,但或许亲子关系问题存在比较久了,变化比较有限。有时候教育就是这样,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效果,但根据我咨询的案例来看,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到五年、十年,变化是十分惊人的。
我每次都会跟家长说,父母最大的成就,就是放下那些自己吓自己的担忧。
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终究是他们的。我们总将老去,但他们永远比我们年轻,我们怎么可能比年轻人懂得多呢?
人类学家早就说过,世界的运行规律不再是越老越吃香,互联网的出现让知识去中心化,年轻早就成为了一种优势。
所以,与其责怪孩子 躺平了,不如说,他在思考起来要干什么,值不值得自己爬起来。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